3月的鄂爾多斯響沙灣旅游景區并不冷清。“兩天的時間,我們感受大漠風光,觀看鄂爾多斯婚禮,深度體驗草原文化,真是不虛此行。”來自天津的游客趙玉梅說。
“去年景區接待游客80萬人,毛收入1.45億,帶動景區周邊百余戶村民走上致富路。”響沙灣旅游景區經理張瑞明說。響沙灣旅游景區創新思路,整合資源,實現了由觀光旅游到休閑旅游的轉型發展,帶動周邊村民融入旅游產業,實現了帶動性扶貧。
除了旅游產業扶貧,內蒙古自治區不少地區還依托文化、草原、森林等特色旅游資源,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,不僅改善生態,也讓貧困地區村民生活得到了改善。2016年,我區57個國貧、區貧旗縣的294個村(嘎查)從事旅游業,近3.5萬貧困人口通過旅游脫貧。
烏蘭察布市卓資縣梨花鎮東壕賴村曾經是個靠天吃飯的貧困村,村民一年收入不過萬。現在家家戶戶發展農家樂,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,原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返鄉干旅游,收入翻了好幾番。
為了充分發揮鄉村(牧區)旅游在精準扶貧、精準脫貧中的重要作用,2017年1月,自治區旅游局出臺《內蒙古自治區鄉村(牧區)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》,繼續開展旅游行業“萬企萬村”結對幫扶活動和旅游規劃公益扶貧,建立旅游企業與鄉村旅游點結對幫扶互助機制,推進鄉村旅游精準扶貧。開展鄉村(牧區)旅游后備箱工程,依托鄉村(牧區)旅游發展帶動農副土特產品銷售,推進鄉村(牧區)旅游扶貧工程。2017年,還要出臺《關于促進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方案》,指導創建鄉村旅游示范村、現代農牧莊園、中國度假鄉村、中國風情小鎮等鄉村旅游示范項目,推進鄉村旅游提質增效。
我區把旅游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造血產業,認準全域旅游發展之路,引導農牧民打旅游牌,走致富路。“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,全域旅游理念的樹立,不僅會帶來游人如織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、農牧民增收致富,激活地區發展的一池春水,更持久的效益是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不斷展現。”張瑞明說。
發表評論
提示: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,立即登錄